登录  日  
欢迎登陆西安航天城第一小学!
教研动态
如果没有星星,那就陪他一起看月亮 ——读《教育的情调》有感
来源:本站 作者:张燕 2024/3/25 10:54:00 浏览:615

如果没有星星,那就陪他一起看月亮

——读《教育的情调》有感


  “我经由光阴,经由山水,经由乡村和城市,同样我也经由别人,经由一切他者以及由之隐生的思绪和梦想而走成了我。那路途中的一切有些与我擦肩而过从此天各一方,有些便永久驻进我的新魂,雕琢我,塑造我,锤炼我,融入我而成为我。”傍晚六七点钟,风把阳台的珠帘吹得叮咙作响。乌压压的天色中,有种隐忍含蓄的力量将要喷薄。我无比的喜欢这样的天气,山雨伺机,酣畅淋漓。在如此惬心的气氛中,我完成了《教育的情调》一书最后一页的阅读。合书之际,我便不禁陷入沉思之中,如同开篇引用的史铁生先生《病隙碎笔》中的那段经典语述,那段话大概他对于生与死,残缺与爱,苦难与信仰的思考。也或许,作者的用意之高,不是如我思想普通之流所能猜想和企及的。我之所以将这段文字引用到此篇,也不是要用来思考生命或是赋予我的文字以基调,只是这段话正好在此刻读完《教育的情调》一书时蓦地闯入我的脑际,便想用它来表达我的心绪。非要我赋予意义的话,我想我把它作为阅读的意义,在我体验和感悟《教育的情调》书中的种种之时,我顿觉每一句话语,每一行文字,每一个故事,都变成了一帧帧景象,都在改变、雕琢和塑造我的教育灵魂。虽是他人经历与感悟,却不知不觉中融入我的生活和对教育的沉沉思考,影响着我的一坐一起。

一、给他线索,不给他谜底 

  “这不是一本教育技巧指南,而是一段寻找教育情调的旅程”是作者范梅南和李树英对它的定位。如果在百度搜索关键词“教育学”,我们会知道教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教育活动及其规律的社会科学。”这句话听起来就较为抽象,而作者在《教育的情调》这本书的第一章就用较为通俗的方式告诉读者,“教育学是一门复杂而细腻的学问。教育学指向是一种能积极地分辨出对成长中的孩子而言什么适合、什么不适合的能力。”而当我们形成这样的能力时,我们就具备了教育的敏感和机智。当我们不断地观察、聆听具体情况下具体孩子的具体表现,并不断给与反馈或反应,我们对教育的敏感和机智也会不断提高。

  成年的我们时不时总是在感叹孩儿时代的自己无忧无虑,看到自己的孩子或别家的孩子每天快乐无邪大抵谁都会羡慕。在范梅南看来,孩子降临时就给了我们一个偌大的礼物,那就是体验可能性。世界之大,生活、生存都有各种可能性,因此显得格外精彩。但是如同作者所说,“我们如何将这些可能性展示给他们?”“什么样的世界才值得我们去展示?”作为老师,我们去教育孩子的时候便会不禁思考,我们的行为与做法值得孩子学习吗?因此,我们教育孩子的同时,也是在自我教育,共同成长。还有一个关键词便是好奇心,好奇心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与生俱来的天然属性,他们的脑袋中充满着“为什么?”但是如何分辨他们的“真好奇”“假好奇”,举例来说,对于那些不停问问题的孩子,而这些问题并非源于真正的兴趣,而是无意义的问题居多时,这类孩子其实就是“假好奇”。当然了,值得我们引起重视的一点是,不管是“真好奇”或“假好奇”,面对孩子的提问,我们要保护好他们的活跃思维,也不能过快地给予一个类似于“是”或“不是”,“对”或“错”这样简单了断的答案。我们应该力求做一位“富有机智”的教育工作者,给出一种答案,这种答案能使孩子们继续保持善于提问的兴趣和保持好奇心的状态。

二、所谓“情调”

我甚觉,所谓教育的“情调”,实际上就是教育的一种艺术。“情调”这个词我们往往会在情侣之间或者是在良好的家庭氛围当中感受到。说开了,它实际上是一种情境,包括在这个情境当中的人们会怎么处理事情,如果人们能具备高情商的、不伤害他人的、温和的处理,这就是一种情调。

这本书的情调主要是围绕儿童来讲的,作者举例了大量的小故事,让读者能够清楚的理解在实际教学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使用教育机智。他们反对伪科学主义,倡导人文主义,强调对学生进行有感情的培养,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他们认为,真正美好的情调,应当是教育学当中一个充满艺术感的画面。无数年后,学生和教师和老师回想起这幅画面都会觉得充满安全感。书中很多观点可以不仅仅只应用于孩子,甚至可以应用于成人身上,成为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例如我们自以为是的善意举动?是否真的为别人带来了温暖的感觉?是否真的尊重了他人的想法?这些都是值得成年人去反思的。书中还说:“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世界。”的确,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不是家长或者老师的附属品。他们有保守秘密、独立发展的权利。从生理的角度来说,人体当中蕴含着巨大的魔力,比如我们都拥有强大的免疫系统,神经系统等等。从心理的角度来看,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大概就像是宇宙当中的小行星,种类各异,也有着无数个可能性。

三、“机智”而非“机制”

  更值得一说的是,这本书有趣的地方在于启发人们knowing,知而行之,而非直白的告诉人们knowledge;在于唤醒人们的感知,而非具体的方法论。因为理智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而敏感、机智和爱恰恰是一位优秀的教师或父母的关键品质。敏感,意味着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体会孩子所处的情景是什么样的,孩子需要怎样的帮助。机智,意味着知道具体的情景之下,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合适什么不合适。而所有行动决策的前提都是要意识到,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禀赋,都有无限可能。言之简之,这本书是一本好评很多,可以引起教育者共鸣的著作。虽然它只陈述了短短的六万字,但是却精炼的向人们陈述了教育机智的重要性,以及教师如何运用教育机智,甚至还向我们引入了一种全新的学科--教育现象学。何伟教育现象学?“现象”其实就是“情境”,它更关注一种体验,关注学生的“存在”、“此在”,强调教师的教育机智和敏感性,这种机智和敏感远超越技术性的知识和技能,使教师即使在面对教育中司空见惯的现象时也能从中捕捉教育因子,抓住教育时机。

  生活世界与生活经验、教育的敏感性与机智、教师对人的独特性的好奇与自我反思等等诸多观点,确实是我们现在的教育研究或者教育教学领域所忽略的。读完此书,让我更进一步的理解了教育现象所表达的思想,虽达不到深刻且精准的境界,但确确实实打破了我本身对教育存在的一些固有思考模式。作为教育者,我们都要有一个意识,教育或教学的本质对象相对于群体来说更侧重于个体。教育教学时,我们要尽可能的摒弃技术性思维,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从此不再学习那些理论知识或者完全抛弃那些可以对教学效果作出判断与衡量的量化标准,而是保持清醒,将学到的理论观点与我们所处的教学情境相结合。并且更重要的是我们首先要看到的是一个具体的学生、情境或问题,然后再利用教育机智教学智慧做出判断和反应。

  曾经一度认为,当一个好老师大概要成为“圣人”,集学识、智慧、才华于一身,严慈相济,且要具备高超的教育艺术。但读完此书才深觉,将教育教条化身为教育滋养,将教育刻板行为化身成对学生内心的思考和触动,将对“问题”学生的“哀其不争”化身为温存善意的记载,恰恰才是触及教育本质之魂。感悟写止于此,但是对于教育真正的思考和探索从未停止。我会怀揣着“我永远长不大,但我永远没有停止生长。”的态度,继续在教育事业中砥志研思,笃行致远。


                                                   



Year 版权所有:西安航天城第一小学 2015-2024/5/19 18:45:31
地址:西安市长安区航天基地航拓路1678号 邮编:710100
您是第19563628位访问者 当前在线153人
陕ICP备16002642号-1